一个十几岁的男孩被另外四个男孩包围着。短短两分钟,他就被四个人推搡和扇耳光。四个打人的男孩有的拿着烟卷,有的拿着手机拍照,不停地笑。
4月26日,河北省沧州市献县一段“少年被多人扇耳光”的视频在网上流传。随后,公安机关介入调查,4名少年被殴打,均为未成年人。
近日,河北省保定、沧州等地发生多起未成年人欺凌事件。事件中被欺负的未成年人不敢反击,暴力的未成年人表现出与年龄不符的傲慢和冷漠。实际上,这种事情经常发生。其背后,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纠正引起了社会的关注。
许多受访者告诉《法制日报》,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大多发生在12-14岁之间。由于家庭、学校和社区之间缺乏联系,就会导致一些情况在不同程度上无法由父母或学校控制。在这方面,要形成家庭、学校和社会管理和纠正的共同努力,加强教育管理的针对性,防止青少年的不良行为。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,要从内心照顾和纠正,防止和制止未成年人犯罪。
宁夏青少年行为矫正
预防犯罪从预防不良行为开始
有两个人是15岁,还有一个人是16岁,另一个人是17岁。
这是河北省献县“少年被多人扇耳光”事件中四名违法行为人的年龄。
就在相关视频在网上传播的同时,被殴打的儿童住院..,他们的父母向警方报案。根据警方随后的通告,该事件发生在献县十五级乡尹店三分村。辖区的派出所立即派人前往现场进行调查。四名未成年人随后赶到案件,警方正在依法调查中。
4月27日,两段类似内容的小视频开始在河北省保定市民朋友圈传播。与献县上述事件不同,这次被欺负的是一名未成年女孩,肇事者也是一名女孩。
视频中,两名女孩连续扇了一名短发女孩一巴掌,并强行挑选短发女孩的衣服进行人格侮辱。与此同时,包括男孩在内的许多人都在用手机观看和拍摄。经调查,事件发生在保定市徐水区。事件发生后,公安机关介入调查,涉案学校对被殴打学生进行心理咨询,并逐一批评教育其他参与打架和围观的学生。
4月29日,保定市徐水区教育体育局公布了事件调查处理结果,称4月26日中午,该区大因镇防陵小学外校学生进入校园打架。当时,学校保安赵某在岗睡觉,另一名保安赵某因事未在岗,学校大门未上锁,徐水市第二中学大因分校等外校学生进入校园打架,造成不良影响。防陵小学解雇了两名保安;对防陵小学校长进行了警告处分;对大因镇中央学校校长进行了批评教育处理;对徐水市第二中学大因分校负责人进行了诫勉谈话处理;同时将学生打架通知全区学校供参考。
无论是欺凌还是打架,上述涉案未成年人都表现出不良行为。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包括旷课、打架、强迫他人索要财产、故意损坏财产、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。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》对“严重不良行为”的定义做出明确规定,此类行为指的是以下严重危害社会、仅靠刑事处罚不能解决问题的违法行为:(一)聚集他人结伙滋事,扰乱治安;(二)携带受管制的刀具,持续不断地教唆他人;(三)多次拦截、殴打他人或强迫他人索要财物;(四)传播色情读物或音像制品;(五)从事淫秽、色情、卖淫活动;(六)多次盗窃行为;(七)参与赌博,持续不断地教唆他人;(八)吸毒;(九)其他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的行为。
不良行为是指那些扰乱行为准则、扰乱是非观念、破坏社会秩序、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。它不仅具有潜在的危害,还是犯罪的先兆和基础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从预防不良行为入手。中国地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法学教研室的讲师陈雪表示。
不良青少年在管理之外游离
裴丽艳是石家庄市高新区人民检察院..检察部的负责人。她在实际工作中发现,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出现不良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转折点。由于青春期和“同伴效应”,12-14岁成为“不良青少年”的关键时期。
裴丽艳的工作发现与相关调查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。2015年,共青团北京市委研究小组进行调查,大致概述了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发展轨迹,发现青少年..次不良行为的平均年龄为12.25岁,与青春期的萌芽大致一致。
研究表明,“吸烟喝酒”通常是青少年不良行为轨迹的起始点。一些人可能认为这只是一个小问题,但实际上,这个问题会导致很多青少年陷入犯罪的边缘。这样的轨迹通常是这样的:先是吸烟喝酒,然后就会打架、虐待他人,接着学校和家庭关系变得紧张,逃学旷课,与不良社会人员建立联系,..终可能进入法律的视野,法规规定未成年人禁止进入商业歌舞厅等场所。
研究小组认为,吸烟、饮酒、逃学、旷课、夜不归宿等不良行为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高风险因素,60%的犯罪青少年犯罪前有2-5种不良行为。80%的犯罪青少年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。
裴丽艳认为,青少年在这个年龄容易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,不仅与学生入学后学业成绩的分层有关,还与青少年独特的心理状况和家庭和学校管理的缺失密切相关。
“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价值观不成熟,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。许多成绩差的孩子不再专注于学习。这些孩子往往无法被学校和家长控制。他们脱离了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和管理,成为校外的坏孩子。”裴丽艳坦言。
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往往发生在校外,学校管理无法比拟。此外,传统的学校教育受到专业知识和人力的限制,学生在教育和管理不良行为方面更加被动。至于家长为什么管不了,裴丽艳说,在一些家庭中,孩子的叛逆心理严重,缺乏父母的权威;有些孩子在父母面前有一张脸,走出家门后有另一张脸,家长管理无从下手。“放学后和假期里,很多青少年的不良行为都发生在约束他们的空白处。”裴丽艳说。
集合力让青少年从心触动青少年
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,裴丽艳不仅注重保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,还注重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咨询和价值重塑,纠正其错误观念和不良行为。在她看来,这些犯错的孩子是可以挽救和扭转的,关键是谁来挽救和如何扭转。
裴丽艳认为,有关部门需要共同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。检察机关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,通过办案和“法治进校园”活动加强法治教育。学校和家庭要提高认识,加强教育管理能力。这些都是管理和纠正未成年人不良行为,防止和制止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。此外,还应加入社会层面,充分发挥“特殊学校”作用、社区治理等优势,形成合力。
“要释放这些青少年过剩的精力,就要..正确的方向。”裴丽艳介绍,她在办案过程中遇到了一名犯罪过的未成年人。她有意识地要求他参加社会工作活动,并承担为残疾人提供帮助服务的任务。经过一段时间的志愿服务,未成年人看到了他对社会的贡献,他的心理状况也发生了明显的逆转。
由于青少年产生不良行为的年龄通常是初中毕业后,他们需要集中注意力、长期跟踪和有效纠正。然而,学校、家庭和司法机关都很难承担这项工作。陈雪建议引入社会工作制度,帮助有问题的学生解决问题,从专业角度评价和了解他们的需求,改善案例指导和小组指导,减少甚至防止不良行为的发生。
“家庭、学校和社区之间缺乏联系,导致一些儿童的不良行为越来越严重。因此,预防和纠正不良行为应以人为本,不能以管辖范围为转移。社会工作制度可以做好校内外资源的对接工作。对于有不良行为迹象的青少年,要及时发现,专业跟进,对症下药。不要等到不良行为发展成违法犯罪行为。”陈雪说。
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和变化,未成年人一方面心理发展不成熟,价值观不..,心理幼稚,另一方面也呈现出“小成年人”和“早熟”的趋势,心理成长相对复杂。因此,对于未成年人的法律教育和不良行为的管理和纠正,我们必须采取预防措施,有针对性。